案例分析 幼儿活动的支持与指导 娃娃家幼儿的区域活动游戏出现了什么问题

资讯 0 0

一、案例分析 幼儿活动的支持与指导 娃娃家幼儿的区域活动游戏出现了什么问题

娃娃家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一个区域,也是最容易引起争夺的一个。

二、游戏的利与弊(实际案例说明)

有利于开发智力、娱乐生活!不利生活学习,会把一切放在网游上,对一切不管不问哦,还会引起家庭和睦!

三、啤酒游戏分析

在这游戏里,有三种角色可让你来扮演。从产/配销的上游到下游体系,依序为:

1.「情人啤酒」制造商

2.啤酒批发商

3.零售商

这三个个体之间,透过订单/送货来沟通。也就是说,下游向上游下订单,上游则向下游供货。

游戏是这样进行的:由一群人,分别扮演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三种角色,彼此只能透过订单/送货程序来沟通。各个角色拥有独立自主权,可决定该向上游下多少订单、向下游销出多少货物。至于终端消费者,则由游戏自动来扮演。而且,只有零售商才能直接面对消费者。

零售商的常态:

1、销售、库存、进货

2、订货时间约为4周

3、每次订货4箱啤酒

安份守己的零售商

首先,先假设你扮演的是零售商这个角色。你是个安份守己的零售商,店里卖了许多货品,啤酒是其中一项颇有利润的营业项目。平均来说,每一个礼拜,上游批发商的送货员都会过来送货一次,顺便接收一次订单。你这个礼拜下的订单,通常要隔 4 个礼拜才会送来。

「情人啤酒」是其中一个销量颇固定的品牌。虽然这品牌的厂商似乎没做什么促销动作,但相当规律的,每周总会固定卖掉约 4 箱的情人啤酒。顾客多半是 20 来岁的年轻人。

为了确保随时都有足够的情人啤酒可卖,你尝试把库存量保持在 12 箱。所以,每周订货时,你已把「订 4 箱情人啤酒」视为反射动作。

为了方便起见,我把进货、订货、售出、原本库存量、结余库存量这五项数字,用图形来表示。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啤酒游戏的进行,零售商如何应对客户的购买行为、上游的进货行为。

零售商 1-6周

第一周:风平浪静。第一周,一如往常,卖出 4 箱、进货 4 箱、结余 12 箱。所以你也一如往常,向批发商订货 4 箱。

第二周:多卖了 4 箱。第二周比较奇怪,情人啤酒突然多卖了 4 箱,变成 8 箱。因此,店里库存就只剩下 8 箱。虽然你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多卖了 4 箱,也许只是有人举办宴会、多买了一些啤酒吧!为了让库存量恢复到 12 箱,你这个礼拜向批发商多订了 4 箱,也就是订了 8 箱。

第三周:还是一样。这一周跟上一周一样,还是卖出了 8 箱。批发商的送货员来了,送来的情人啤酒数量,正是 4 周前向他所订的 4 箱。现在,情人啤酒的库存量只剩 4 箱了。如果下个礼拜销售量还是这样的话,下个礼拜结束时,就要零库存了!为了赶快补足库存,你本来打算只订 8 箱;但是,怕销售量会再上升,为了安全起见,你多订了一点,订了 12 箱。

第四周:原来如此

这一周,还是跟上一周一样,卖了 8 箱情人啤酒。有一天,你抽空问了一下买情人啤酒的客人,才知道:原来在第二周时,有个合唱团的新专辑的主打歌里,结尾是一句「我喝下最后一口情人啤酒,投向太阳」的歌词。可能因为这样,所以销售量就变多了。「奇怪,如果这是啤酒制造商或批发商的促销手段,为什么他们没先通知我一声呢?」这一周进货量为 5 箱,嗯,批发商也开始反应我增加的订单了。你预期销售量可能还会上升,而且库存也只剩下 1 箱了。所以,这一次一口气订了 16 箱。

第五周:库存没了......本周,还是卖了 8 箱。进货 7 箱,表示上游批发商真的开始响应了。不过,库存变 0 了。望着空空的货架,你决定跟上周一样,订 16 箱, 以免落得「流行啤酒没货」的窘状,影响商誉。

第六周:开始欠货。真惨!本周只到了 6 箱情人啤酒而已。还是有 8 箱啤酒的顾客需求量,但库存已然耗尽。你只好跟两位预约的老顾客说:下次一有货,一定先通知你们......望着空空的货架,想着:要是还有货,不知道可以多赚多少笔呀......真可惜......好象在方圆百里里头,只有你这一家才有卖情人啤酒。而且,照顾客预约的情况看来,抢手程度好象还会增加;以前可从来没有人会预约的......。本来想再多订一点,但,一想到前几周多下的订单,可能就快送过来了。于是,你抑制住冲动,还是维持原状:订了 16 箱。希望本周欠 2 箱的惨状能赶快解决掉。

四、“对不起”真的“没关系”吗?

案例背景:在幼儿园里,孩子之间发生一些事故在所难免,很多孩子对自己造成的事故都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口头上的一句对不起就足够了,不用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于是道歉过后没多久,事故又会重演。那么对不起真的没关系吗?如何才能使孩子们学会对自己的错误负责呢?案例描述:镜头一:一次午睡,我带着孩子下楼梯。突然从楼梯后面传来了孩子们的一阵尖叫,我吓了一跳赶紧回头,眼看着文文从楼梯上连摔了好几层。幸亏有惊无险,没造成严重的后果。当大家被这一情景惊呆的时候,范琪玥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声对不起。原来范琪玥嫌前面的文文楼梯走得太慢,自己想走到前面去,于是就把文文拉下来了。

回到教室,我就和孩子们讨论起了刚才的事情:刚才范琪玥和文文说了对不起,这样做对不对?孩子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对!孩子们的回答在我的预料之中,平时我们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做了错事要向别人道歉。这时有一个小朋友说了一句:对不起有什么用啊!于是我就继续问:对不起没有用,那你们说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孩子们也好像明白了什么,有几个声音说:应该帮帮文文,把他扶起来,再说对不起。

镜头二:在晨间桌面游戏时,孩子们正在认真而愉快的玩着,突然啊的一声引起了我的注意,循声望去,原来是同同,于是我走过去了解情况,我问周围的孩子:谁来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瑾瑾说:岩岩抢同同的玩具,同同没给,岩岩就推了同同,同同撞在了桌上,他她就哭了起来。我看向岩岩:是不是你抢她的东西并推了同同。我只是想拿她红色的雪花片用一下,我不小心弄到她了。岩岩说。我说:既然是你推了同同,你应该跟她说什么?对不起岩岩说。我看着同同说:岩岩跟你说对不起了,你应该怎么样啊?有关系,我不原谅他。同同大声的说了一声,我一惊,有关系,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回答,真是有点傻眼。思考了一下,我对同同说:刚刚岩岩拿你东西,又推你是不对,但他已经跟你道歉了,我们都是好朋友,应该学会宽容,给做错事的朋友一个改正的机会,不是吗?可不能小气哦!我们一起来原谅岩岩,帮助他改正,好吗?老师最喜欢懂得宽容的小朋友咯!又对岩岩说:我们要有诚意的对同同说对不起,同同。同同看了看我,我用鼓励的眼神看了看他,终于同同说:没关系。于是我拉着他们两个坐到位置上,让他们继续游戏。

案例分析:对不起,没关系这句话在幼儿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在幼儿园的生活中,经常发生把对不起三个字挂嘴边的现象,幼儿认为虽然我无意冒犯了别人,但是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了,两个人就扯平了。有的幼儿把对不起变成自己远离批评或惩罚最好的挡箭牌和避难所,对不起自然也就变了味。镜头一使我明白,如今的孩子们对待自己的错误总是习惯于用一句简单的对不起打发了事,他们很少从意识上深刻地认识自己的错误,至于从行动上对自己的错误负责那就更加少见。

而 对不起,有关系真的是我第一次听到,在处理这问题时,自己有点急噪,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显得有点棘手,不知道用何种方法解决,于是就想让幼儿在这一事件中学习宽容,于是对同同加以引导,让他学会宽容,虽然最后,同同说了没关系,当时我也觉得达到了自己的教育目的。但是事后深入思考了一番,在这两事件中,我的教育目的真的如我所愿的达到了吗?其实不然,反而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但从各种现实事件中发现,要想做到真正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是很不容易的。从自己解决的这件事中,同同不肯原谅岩岩,这本来是个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但深入看自己解决事情的过程,并没有顾及同同的权利,而是不断的给予教导使他屈服,当时我认为应该由此事让幼儿形成宽容的品质,但这种方式真能让幼儿形成宽容的品质吗?本来属于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在老师的权威下屈服,不能维护好自己的权利,事实上两个幼儿间存在着不公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来谈宽容,也许只会使幼儿曲解宽容的含义,认为是无条件的原谅他人,只要别人说对不起,自己就得接受,这样容易使幼儿形成被动接受,而不敢主动争取、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另一个幼儿很可能会利用对不起作为避免做错事受罚的手段,从而变得自私,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利用老师教的一些道德规则来要求他人,而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我们老师本来的教育目的非但没达到,反而会引发更多的问题,这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忽视了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存在着强烈的自我中心,他们的认识水平属于缺失性、尚未成熟的,他只会考虑自我满足的需要。同同由于自己被岩岩伤害,而且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雪花片,她会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原谅岩岩。文文虽然接受了范琪玥的道歉,但在事后很多幼儿还是说了道歉有什么用之类的话。说实话,在此时,我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认识水平有限,没有给其足够的时间思考和选择,只是给予我认为的引导,急于让他们达成我所设定的宽容的品质,因为这是对他们的发展有利的,而正因为自己的考虑不周,片面强调所谓的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隐藏的更深的问题。

案例反思: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发现幼儿说对不起的变味与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成人引导不当相关,因为幼儿的道德认识水平有限,常常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已经对别人造成了不便或伤害。当幼儿犯错误,尤其是打了人骂了人时,成人常常不管孩子是否真正感到内疚,是否真正觉得自己错了,是否真正想改正,就让他向别人道歉,说对不起。因此他们能够像背唐诗、儿歌一样背下来,对不起自然也就变了味。这种现象非但不利于幼儿道德认知的发展,而且对幼儿的人格发展不利,因此必须对其给予关注。

幼儿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我们教师任重到远的艰巨工作,要让道德规则真正成为儿童行为的启明灯,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一、引导幼儿化解冲突

幼儿道德认知水平是在与成人、同伴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纷争与矛盾是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契机,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纷争,有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特别是游戏时幼儿经常会发生冲突,我们不要马上介入,而是观察孩子间的反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相信他们可以自行解决。如果真的很难自我化解,则启发性地向孩子建议几种解决的办法,而后让他们自己选择,在不断地解决纷争、处理矛盾、对立又和好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接受不同的观点,了解他人的立场。

二、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幼儿之所以未能认识到对不起的真正含义,许多时候是因为缺乏移情能力。通过移情训练,幼儿可以想象某一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后果,产生对自己行为的愧疚感,进而将对不起的真正含义内化,成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抑制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攻击性行为,从而有效地激发亲善行为。具体方法可以通过故事、角色扮演、实际操作等来进行。如:当爱打人的岩岩摔了一跤或是受到伤害时,我就及时对他进行移情教育,并让经常被他冒犯的朋友帮助他擦眼泪、涂万花油等,让岩岩真心的感受朋友间的友好。

三、让孩子用行动道歉。

我们班有一项规定:孩子之间发生了对不起现象,犯错者必须为班级或者受害者做一件好事来进行弥补。根据所犯类似错误的次数以及事件的严重程度来选择所做好事的难易程度,让他们真正的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成人的榜样示范

教师和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和家长自身道德风范,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通过家长会,网络文章等多种途径和家长交谈交流,达成一致。让家长首先树立起对不起有关系的教育观念,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要让家长认识到,一个人的责任意识需要从幼儿开始培养,不能让孩子依赖简单的对不起。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持之以恒地、大量地、反复地练习,并采用用各种教育手段来巩固和强化那些积极的交往行为。